back to notes

整理癖之Bookmark

这篇要说的是整理书签,这也算是一个非常基本的工具,使用频率和重要性对深度互联网使用者是不言而喻的。

电子书签和实体书签的使用有很多不一样,最开始也就是一个列表记录需要再次访问的网站,作为浏览器的一个附加功能。后来书签和类似 Note 服务一样衍生出了网络版服务,也是为了达到“一次存储,随时查看”的目的。最近几年个人电子设备从一个桌面台式机发展到笔记本电脑加各种手持设备,个人获取信息也进入过剩时代,网络书签服务又衍生出一个 Read Later 的功能,为在信息流挣扎的忙碌的人提供一个预先标注,然后在有时间的时候一个个细读这些内容。看起来其实也没有太复杂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整理书签的确是很多人的大问题——什么该加,加到哪里,需要时去哪里找,同步,多设备等等等等问题。

我也将根据这个时间流程整理我的使用记录,已经放弃的服务就不太详细介绍,而且文章的目的也是为了最后总结出一个适合我最新需求的使用方案。

话分两头,先说使用浏览器原生书签的进化 ——

“保存到书签栏,点击书签栏,end of story。” 浏览器端书签就是这么简单,要改进也就是把书签栏增加维度,从一个列表到现在的树级目录,甚至有 Bookmark Manager 界面来整理分类。它的局限性在于仅存在于单用户,单平台,单浏览器。(不讨论手动导入导出功能,那本身就是反人类思考模式的技术补偿功能)

下一步自然是浏览器书签进化出了同步服务,不去纠结时间先后顺序,在Safari,Firefox和Chrome上我最后都得到了免费同步功能(iCloud之前我用了2年的 mobileme 服务,所以其实体验不算晚了)不过这只解决了多用户和多桌面机的问题。首先我需要两台电脑(当时我有一个mac一个pc)不同浏览器完全是同样的书签,所谓互联网“哪里有需求哪里有搜索,哪里有搜索哪里有服务”的指导方针,我后来就发现了非著名跨浏览器插件xmarks,基本能胜任这个任务——即一个插件存储书签修改信息,然后同步于各个平台的各个浏览器。唯一遗憾在于,当时它是一个需要手动操作的同步,不像 Chrome 原生的后台自动同步,或者 mobileme 的自动推送,就会让人感受到方便的同时又觉得有点笨拙。而且还有很多小隐患,比如被墙过一段时间,还宣布停止更新和又被收购之类的事件,都是我后来弃用的原因——经济和服务都不稳定的公司的服务一般我发现后都会慢慢避而远之。

另外因为移动设备(即移动浏览器)介入,也带来了不同尺寸屏幕书签的同步问题,因为我一直用着 mobileme,或者说我一直用着水果的产品,或者说水果还没有允许 Mozilla 和 Google 浏览器出现在 iOS 平台上,这里的纠结选项就少了很多,仅是要不要同步,要不要花钱同步的问题。不过后来逐渐发现,我似乎基本没有在 Mobile Safari 里面使用 Safari 的书签功能,要么从别的app点击链接进入 Safari,要么就是搜索或者自己手动输入地址了。这算是整理癖的一个弊端吧,要在 Safari 里面把书签整理得当,我都得用上两级文件夹,放在 Mobile Safari 里面是非常耗时的点击过程,即使我知道在哪里。而且它还有记忆上次进入的目录功能,这样找不同的书签都要点击四五下,总之对我来说痛苦到直接弃用。

下面再说网络版书签的使用——

我就直接从 Delicious 开始,它用户群和知名度都是当年类似现在 Google,Flickr 这样的 Celebrity 级别的网站,各种基础第三方支持也打得很好,各个浏览器也有开发者来支援,我安装了一个safari的插件叫delicioussafari,非常好用。我还买了一个桌面端的软件叫delibar,一度试图放弃safari自带书签功能。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自从被 Yahoo 收购后据说主力开发人员被调离开发其它产品,美味书签基本就再没啥作为,最近一次改版也感觉回光返照而已,流行和过气经历和myspace十分登对。

无论如何当时我还是有几百个书签在里面(虽然现在已经删除帐号),后来到最近爆出 Yahoo 要关掉 Delicious 的传言。推上一路大吵,我趁乱注册了 Pinboard 和 Zootool,前者是 Delicious 的骨架版,它走的是纯文字路线,没有其它干扰,照理说对近年痴迷minimalism的我应该非常有吸引力,不过遗憾的是最后没多产生大粘性。也许是它在 Delicious 的基础上作文章,本身也许就是有点的过气感觉吧,用户需求和审美已经进化了。

Zootool 怎么说呢,它的设计是倾向视觉的,会给每个书签生成缩略图,然后可以各种folder,tag来整理,遗憾的是添加书签必须是个非常迅速不要动脑的过程,一旦每次操作超过3秒钟我都会觉得太复杂,Zootool添加书签和整理在同时发生,而且花哨有余,实用不足。不过系统还是有潜力,对小部分人来说可能是最优。

我上面提到网络书签的另一种进化型,我猜测是移动浏览扩大了这个需求,因为我个人喜欢在手机“扫文字”,但是不喜欢在手机“读文字”。最开始我用了 Read it later,后来某天突然就叛变到 Instapaper 了,然后使用至今,Instapaper 好处在于一方面功能满足了需求,本身界面也非常优雅,第三方支持和 iOS app 也几乎达到完美(同步速度略有遗憾),甚至还有推送到 Kindle,Evernote,Pinboard 等各种,而且各个浏览器也有正常工作的插件,我甚至还订阅了作者的blog和podcast,使用至今。基本上意思就是说在网络书签的 Read Later 这个分支上,我找到了满意的服务。但是这仅是电子书签的一小部分功能而已,我需要的是能够综合满足以上三个类型的书签服务,它能够满足:

1.多系统多平台网页端浏览器端(或通过插件)支持

2.起码单级文件夹的整理分类书签功能

3.访问速度,添加书签复杂度到最低

4.整合 Read Later 功能,并且能和日常使用的软件结合

5.用户友好(放最后是因为我对这个非常挑剔,哪怕一个确认窗口没有键盘响应支持或者完成不会自动消失都会影响到判断)

故事中间戏剧化了一下,我正在纠结的时候,Lion 里面 Safari 加入了 Reading list 功能,似乎大体上满足了我的需求,除非我只用 Safari,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有时会用到 Flash ),所以只有放弃。这时我说放弃 Safari 其实就是整个放弃 Safari 的书签功能,一方面我一直不喜欢显示书签栏,另一方面 Safari 的 Top sites 本身就很好用了,完全不需要书签栏辅助,所以即使没有书签也不会觉得缺少了什么核心功能,我只是打算把它们集中放到一个地方。再说网络书签的简单的一点就是,它们不需要考虑离线的问题。

最后终于来到方案部分,说简单就是我要把 Instapaper 扩大化使用。

起因是我对 Instapaper 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到后来我开始不自觉自己建文件夹把以后可能再访问的相关的网页放进去,我就想这不就是书签的概念么,不如直接激进一点,把所有书签管理整合到 Instapaper 里,把它从一个单纯的 Read later 的功能升级,我还把所有浏览器的书签也全部清空,这样不管我看到什么要操作的网页和文章,我都只有一个选择,加入 Instapaper,而我本身每天都会整理 Instapaper(使用它的过程其实就是整理的过程)所以看上去把 Instapaper 复杂化了,其实是少了一层书签服务也少了一层整理。而且我把 Delicious 帐户,Zootool 帐户也删掉,Pinboard 和 Twitter 为liked文章自动导出,Kindle为过长文章导出,再加上 Reeder 和 Readability 的辅佐,iOS上也有非常好的官方客户端,这样我的5点基本要求都基本满足了。

其实这还只是一个试验,我也没找到完美bookmark模式,只能说我用个人的习惯和好的产品来试图构造出一个更好的使用过程,从简单到复杂,最后希望能回归简单。



last updated august 2012